即時中國
2023-10-14 16:04:06

漂泊百年终回故土 7根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并展出

圆明园石柱回归展13日在北京圆明园正觉寺开幕,重点展出的7根石柱,是继马首铜像后,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。经专家鉴定,这批石柱为汉白玉材质,通高约80至92厘米,立面有雕花造型,品相较好,推测均来自西洋楼遗址区。

北京圆明园博物馆10月13日起展出7件曾流失的石柱文物。 中新社

 

7根石柱属圆明园建筑构件,10月13日起展出。 中新社

 

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石柱文物。 新华社

 

民众入场观看石柱。 中新社

 

民众入场观看石柱。 中新社

 

石柱雕上花的图案。 新华社

 

石柱雕刻精美。 新华社

 

石柱在圆明园展出。 新华社

 

参观者仔细观看石柱。 新华社

 

参观者在展览上拍摄石柱使用场景图。 新华社

 

这些石柱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、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,侧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、玉兰、荷花、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为主,圭角卷云纹、开窗的海棠线雕刻方式等,亦与中国古建望柱、栏板相同,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。

辗转落入科德博物馆手中

据了解,7件石柱文物原属圆明园建筑构件,1860年经英法联军劫掠,圆明园的建筑构件、山石碑刻等逐渐被大规模盗用、售卖,还在市场上流通。在中国生活、工作的挪威人蒙特(Johan Wilhelm Normann Munthe)对中国文物有浓厚兴趣,并通过交易等多种渠道收集了诸多中国艺术品。他将许多收藏运往挪威卑尔根的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(科德博物馆的前身之一)。

科德博物馆永久展览大楼。 澎湃新闻

 

1913年蒙特在北京时拍摄的照片。 澎湃新闻

 

中坤集团创始人黄怒波(右)与前科德博物馆馆长爱兰德(左)在科德博物馆签约时合影。 澎湃新闻

 

石柱运抵圆明园点收时的照片。 澎湃新闻

 

石柱运抵圆明园点收时的照片。 澎湃新闻

 

专家鉴定现场照片。 澎湃新闻

 

2013年8月,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在北欧参加活动时,由中国驻挪威前大使赵军引荐,与挪威的科德博物馆前馆长爱兰德(Erlend)结识,并应邀参观博物馆。期间他看到圆明园石柱示,当下就提出希望能让石柱回家。

经过多次沟通,2013年12月,中坤集团、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,约定将7根石柱运回中国,并开展中挪文化交流活动。

西洋楼铜版图之养雀笼东面石柱使用场景

 

西洋楼铜版图之方外观正面石柱使用场景

 

1920年的方外观

 

西洋楼铜版图之谐奇趣南面石柱使用场景

 

西洋楼铜版图之谐奇趣北面石柱使用场景

 

1873年的谐奇趣

 

西洋楼铜版图之海晏堂北面石柱使用场景

 

西洋楼铜版图之海晏堂南面石柱使用场景

 

西洋楼铜版图之海晏堂东面石柱使用场景

 

1927年的海晏堂

 

西洋楼铜版图之远瀛观正面石柱使用场景

 

现存石柱集中分布区域示意图

 

天心水面石质文物展区

 

石柱2(原编号VK4723)与谐奇趣原址留存石柱XQ006、XQ009侧面花瓶对比图

 

中坤集团黄怒波促成归还

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、故宫博物院、北京大学、四川大学等专家开展实物鉴定﹐专家一致认为7件石柱文物为汉白玉质地,工艺精湛,浮雕雕刻花卉、缠枝几何纹饰,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。其质地、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。石柱保存较完整,略有风化痕迹,据工艺、纹饰和材质情况,鉴定为真品。

圆明园 7根石柱一览(1)

 

圆明园7根石柱一览(2)

 

石柱XC155的四面。

 

石柱XC035的四面。

 

7根石柱回归圆明院

 

7根石柱回归圆明院

 

7根石柱回归圆明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