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最難置業城市溫哥華連續16年入三甲 情況更蔓延至卑詩省這些地區

基隆拿的住房不可負擔指數中位數,在八年間從5.9升至8.6。 基隆拿的住房不可負擔指數中位數,在八年間從5.9升至8.6。

 

【星島綜合報道】一份新近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,卑詩省住房的可負擔性變差,已從大溫蔓延至省內其他地區,包括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、低陸平原的芝里華克 (Chilliwack),以至內陸的基隆拿 (Kelowna) 等。

根據Demographia最新發表的2024年《國際住房可負擔性年度報告》(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),在全球94個城市中,住房最不可負擔的前三名依次為:香港、悉尼和溫哥華。 (詳見另文)

溫哥華已是連續十六年打入三甲,今年被報告列為不可負擔性達到「不可能」的程度,多倫多、滿地可和渥太華,也被列為「不可能」或「嚴重」,愛民頓和卡加利為「中度」。

報告指出,卑詩省住房不可負擔的情況,已蔓延到一些人口較少的地區,包括芝里華克、菲沙河谷、基隆拿和溫哥華島等。

在2015至2023年期間,省府維多利亞的不可負擔指數中位數,從6.9急升至9.8,基隆拿從5.9升至8.6。如數值達到 9或以上,即屬「不可能」程度。

該報告的共同發布者及查普曼大學 (Chapman University) 人口統計與政策中心主任科特金 (Joel Kotkin) 在聲明中稱,是項研究對預示居民「向上流動的前景有着重大意義」、「主要受害者是年輕人、少數族裔和移民」。

報告稱,一些限制土地使用的政策如綠化帶和密集化等,是導致住房可負擔性危機的主要因素。報告寫道:「儘管這些政策旨在改善城市環境,但往往會導致可用土地嚴重短缺和住房成本飆升。」

相關新聞:全球十大最不可負擔住房城市 加拿大兩市上榜 專家建議效法此國

據《溫哥華太陽報》(Vancouver Sun) 報道,西門菲沙大學 (SFU) 城市項目主任甄瑞謙 (Andy Yan) 認為,將土地使用受限制視為住房危機的罪魁禍首,是過分簡化了一個涉及很多複雜誘因的問題。

他以大溫的農業用地保留區 (Agricultural Land Reserve) 為例,指該保護區房屋開發受阻存在多個原因,包括確保本地食品安全,以及擔心大部分土地「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」。

甄瑞謙指出一些國家例如新加坡,對房地產投資有「非常強而有力」的政策,以規管投機和購買投資性物業的活動。去年,該報告將新加坡的房價評為「中度難以負擔」,新加坡當局將外國人購買物業的稅率提高了一倍,達到60%,但購買第二個物業的本地人只需納稅20%。

他補充說,報告也未有點出居民收入產生的影響。「在溫哥華,我們的住房成本可能很高,但收入水平也很低。」這兩者的結合,推高了報告在研究中採用的「房價相對收入」 (price-to-income) 指標。

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,大溫地區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為9萬元,多倫多為9.7萬元。

甄瑞謙認為,這份報告的評級只觸及住房危機的表象,但未有探討「更大的系統性原因」。

圖:jeffrey-eisen/unsplash

V20

訂閱星島網singtao.ca電郵快訊,每天可收到最快新聞資訊: https://www.singtao.ca/subscribe/singtao.php

>>>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,查看更多吃喝玩樂、生活資訊影片。

【看星島*知天下】請立即下載「星島新聞(加拿大版)」App:
iPhone:https://apple.co/2IBi812
Android:https://bit.ly/2Pe8anu
share to wecha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