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讀書明理】斷捨離之後呢?(一)

 
【譚瑞玲評論】美國A&E 頻道在2009年首播《Hoarders 》 (作者暫譯:囤積者) 的真人秀,節目曾哄動一時,囤積者家居的凌亂骯髒程度令不少觀眾瞠目結舌,然而,在一小時的每集結尾時,卻皆重現窗明几淨的畫面。不少人懷疑,受助者能否維持現狀呢?
 
其實這節目自播放後,亦受到外界批評,電視台是否利用囤積者的兀突生活作賣點以提升收視率,即使電視台有派遣心理學家隨攝製隊諮詢,對長期囤積者顯然不足夠。節目多數著眼紛亂不堪狀況的視覺效果,以及團隊幫忙執拾過程的轉捩點,接著便是匆匆播放戲劇性的轉變,卻不夠著墨受助者的心路歷程,觀眾也難以投入學習以改善自己。
 
 
最終,電台再製作《Hoarders: Where Are They Now 》 (作者暫譯:囤積者,他們現今在哪裡),發現仍有𣎴少未能脫離囤積的習慣。為什麼?專業清理師不是已向他們展示了技巧方法嗎?
 
事實上,目前Netflix仍在播放近藤麻理惠的心動整理術,YouTube也有很多教導整理家居的上載影片。可以說,各門各派的整理方法皆垂手可得。不過,我們身邊甚至自己可能仍依舊是個囤積者,單在美國,據估計就有一千九百萬人之多。
 
 
 
正如整理術一代宗師山下英子所言,作為「雜物管理諮詢師」(clutter consultant)的她,在《斷捨離》一書中解釋,整理房間其實就是整理自己,從「看得見的世界」走向「看不見的世界」,藉對物件的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。因而她強調,她倡導的不是收納術(如多買儲物櫃)或單純重新擺放整齊,而是內心的重整,要分開「物」及「我」的關係。
 
山下英子強調我們必須釐清「我」才是主體,「物」乃副體,但是改變內心既抽象又難實踐,既然物品亦是當事人潛意識的投射,故她提議從看得見的物質開始比較容易,在整理物件過程中喚醒沈睡的心靈,才真正可以斷(斷絕不需要的東西)、捨(捨棄多餘的廢物)、離(脫離對物品的執著)。
 
不過,畢竟山下英子並不是心理學家,故此隨著橫掃全球的斷捨離之風,不少專業輔導師根據心理學對囤積者的內心作出更深層的剖釋,期待受助者可進一步了解自己,而不是單純表面的跟風清理家居。
 
專業心理治療師安靜在《物品的語言》中,探問面對堆積如山的家中物品之灰塵、污垢、數量,當事人為何視而不見呢?她認為是因為他們心盲、心累,家中空間被物所堆佔阻塞,也代表著心間內糾結。
 
內心缺乏空間,心靈無法呼吸,便不其然把心結依附在物件上,令物品反客為主,成為逃避、恐懼、情傷或懷念的代替品,操控著當事人,使他對著滿眼重叠胡放之物無法動彈。故此,要棄除廢物,首先要鼓勵囤積者分清物我,不要把自我價值投放在物件上,要生出自主力,他是空間的主人,不是物品。
 

斷捨離達人近藤麻理惠,著重留下「怦然心動」的物件。

 
然而,看到滿室紛亂堆砌,便很容易產生心理學上所說的「選擇規避」,因不知道從何入手,便決定不作任何選擇。這時便要為囤積者打氣,必須下定決心逐步鍛練選擇的能力,可先由廢物開始,慢慢進階至日用品,最後才去判斷喜愛東西的去留。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不合用的東西,近藤麻理惠則著重留下「怦然心動」的物件,兩種進路都能達至最終整理心室的功用:摒棄負面的思維,或留下美善的思想。
 
那麽,心理學家如何能進一步輔助囤積者,溯源自己心居淤塞的始作涌者,及怎樣可以持之以恒呢?(待續)
 
文/譚瑞玲
 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>>>立即瀏覽【移民百答】欄目:新移民抵埗攻略,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,移民、工作、居住、食玩買、交通、報稅、銀行、福利、生育、教育。

>>>即讀【新移民專欄】:新移民第一身經驗,與你分享當下年輕移民生活日常大小事,即讀「新移民專欄」。

>>>下載【星島新聞(加拿大版) 】App,隨時看到最新最快新聞:
iPhone:https://apple.co/2IBi812
Android:https://bit.ly/2Pe8anu

>>>訂閱【加拿大星島網電郵快訊】,每天可收到最快新聞資訊電郵:
https://www.singtao.ca/subscribe/singtao.php

>>>立即關注加拿大星島新聞網TG Channel,讓加國新聞無遺漏全天候向你推送:
https://t.me/singtaoca

>>>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,查看更多吃喝玩樂、生活資訊影片。
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
share to wechat

延伸閱讀

延伸閱讀

【不止漂書】多倫多大型中文書漂書活動周六舉行 三個「香港人」講座一場音樂會

【入油等等】大多區油價連跌三日 近半年最低價

溫哥華沿岸衛生局引入休閒治療 進一步完善長者護理服務

魁省電單車手高速路撞鹿身亡 車上男孩受傷送醫

都市網新聞